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凌校长|微澜带来了学校生态的改变

2018年,在暨南大学主办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讨会上,广州番禺会江实验学校的校长凌玉明结识了微澜图书馆的负责人之一岳毅桦,很快,他便主动申请了微澜图书馆,广州7馆就此落地发芽。


一开始,微澜只是组织志愿者协助整备,学校负责日常运营,在这种情况下,7馆坚持做到了上学日的稳定开馆。随后,馆东计划的实施,志愿者的全面加入,鲜有人问津的图书馆真正地「活」了起来。


在微澜图书馆执行长左樵看来,「广州7馆给微澜与学校合作的协办模式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证明了在微澜提供有限度外援的情况下,图书馆也可以实现稳定开放的可能性」。
目前,7馆一直坚持一周五天开馆,即使在志愿者无法参与值班的情况下,开馆也没有中断。这都得益于凌校长对阅读的重视和支持。协办馆期间,他任用数学老师韦老师分管图书馆,并慢慢减少她的课时量,减轻她的负担,这让7馆有了相对专门的图书管理员。
理事会成立后,由于微澜的志愿者无法覆盖上学日,凌校长便发动和号召全校师生来报名做志愿者。现在,除了理事会和微澜志愿者参与开馆,学校形成了以韦老师为主、老师和学生志愿者为辅的开馆模式。凌校长说,这是微澜给学校带来的「造血功能」。
2019年,他曾在学校举办的读书表彰活动上,公开嘉奖了为微澜图书馆做出贡献的韦老师和学生志愿者,正式向韦老师颁发馆长聘书,并号召全校师生向微澜图书馆捐书。理事会成立后,他也主动加入广州7馆的微信工作群,及时响应馆里的大小事务,给予各种支持和协助。他认为,微澜和学校的关系,就像池塘里各自自由生长的植物,大家是在一起共同成长。 在微澜志愿者眼中,他是来微澜图书馆次数最多的校长,也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受访者 | 凌玉明

采访 | 木口

  编辑 | 廖细雄 吴瑶 木口

排版 | 木口


凌校长(右)出席2021年微澜广州年会

沉寂的图书馆“活”了起来


木口:会江实验学校在微澜入驻之前,学校图书馆是什么样的情况?


凌校长:我们学校主要招收流动人口的子女,像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大部分图书是没有真正流通起来的。


没有流通起来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图书数量不是太多;第二,图书质量比较老旧,学生并不是很爱读;第三,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所以图书要流通起来可能相对有点困难;最后,是技术方面,以前主要靠手工借阅登记,很不方便。所以导致运行很不理想。


开放时间方面也没有很固定,可能一周开放个两三次的样子,也不是全天候的开放。


木口:图书馆的图书学校是依据什么标准来采购的?藏书量有达到省教育厅要求的标准吗?


凌校长:以前主要是选择一些折扣书,追求的是数量,没有追求质量。人均藏书量大概是十几册吧,按照上级要求,以前是人均要达25册,现在的要求更高,要达30册,我们到目前也是没有达到。


木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校的硬件条件导致的,还是跟学校的管理观念有关?


凌校长:都有关系吧。这种专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一般都是私人投资办学,有点势单力薄。其次,图书室的建设硬件耗费也非常大,说实话,每年花钱不少,但是买书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跟观念也有关,觉得学生有书读就行,并没有很注重学生读什么书。第三个,就是还停留在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没有真正从调动学生阅读、提高他们的素养这些方面来想。


木口:学校孩子的阅读情况怎么样?比如爱看书的孩子多吗?孩子们的阅读量如何?


凌校长:这个其实还是有一个对比,可能只有极其少数的学生,家庭各个方面比较重视,在微澜入驻之前,整体的阅读量都比较小,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班级图书角的书。


学校以前提出的是每个月读一本书,大家基本上就是围绕要求来的。现在来讲,通过微澜这几年的开放运营,带动了相当一批学生,有的学生一个月的阅读量还是挺大的,十几二十几本书的都有。我们也做过统计,像这样的学生,已经有一大批了。


7馆2020-2022年度借阅数据对比


但是,因为阅读确实需要从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来培养,所以很多同学的阅读面还是比较窄。现在每天的学生借阅人数大概在两百多人,也就是说,在我们学校有30%左右的学生比较爱看书,以前的话,充其量不超过10%,最多几十个或者上百个,这个面还是有很大增长的,尽管这样 ,还是非常参差不齐的。


木口:之前也谈到学校图书馆无法运营起来,是因为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为什么无法设置专门的老师来管理呢?


凌校长:首先,我们这种学校,实话说经费是很有限的,像收学费,目前为止也是每个学期收几千块钱,现在广州市的小学普通生均培养成本每学期都是一万多,我们可能只是他们的一半。像租地办学、老师工资等等,都是学校自行承担,这就导致经费存在不足。


第二是,坦率地说,民办打工子女学校有一些是企业家、个人投资办学的,可能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站在能省就省、能少就少,节约成本这样一个角度上,图书室没有那么重要,投入比较少,所以更没有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像我们学校,是半兼职的形式,现在负责图书馆的韦老师,还兼任了其他课,我们还算有一个相对专门的人,其他很多学校根本没有人来管理,就是有一个人在负责,但他也不是长期在那工作的。


微澜广州7馆


木口:您是如何知道微澜的呢?可以谈一谈您申请微澜图书馆的过程和缘由吗?


凌校长:最开始,我是在北京参加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学习的时候,了解到有新公民计划这样一个组织。那时是推出了一种阅读包(新公民计划小额教师基金支持),阅读包里配了很多书,老师可以按照一个班去申请。我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们,很多老师去申请了,他们觉得那里面的书非常好,有很多绘本,非常适合孩子。


2018年,暨南大学召开了一个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讨会,我非常有幸地被邀请来参加。当时我听到新公民计划在北京有成立微澜图书馆,我就想要是在广州也能成立就好了,我就表达出这样的兴趣和意愿,然后也把我们学校的现状跟他们讲了。后来,很快,愿望就变成了现实。


当时毅桦也有来参加这个研讨会,我们互相加了微信,我在她的微信朋友圈看到可以申请微澜图书馆的信息,我就去申请了。不仅是我自己,我还推送给我周边的一些学校,像广博(微澜广州14馆)、春晖(微澜广州8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想让他们也加入。


木口:您了解微澜之后,认可微澜哪些方面呢?


凌校长:第一个,我非常认同微澜的理念,“用微小的行动带来改变,用行动带来微小的改变”,非常实在,它确确实实是想推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儿童阅读;第二是,我跟微澜志愿者有接触,他们是非常有大爱、非常温暖、非常有公益心的一群人,每次见到他们,我都觉得非常亲切,像自己的老朋友一样,我也感觉到他们也确确实实想做这个事情;第三,他们的行动抱着为学校服务的一种态度,本来这应该是学校的工作,他们来帮助我们,反而对我们非常的感谢,这就让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组织。


木口:7馆最开始运营的时候,只是微澜来协助整备、整理图书,没有志愿者参与值班。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们仍然可以做到在上学日,每天坚持开馆,是怎么做到的呢?


凌校长:当时是这样子,我们发现一个韦老师,她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我们就尝试让她来分管图书室。通过实践,韦老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也觉得这份工作对她来说很有意义,能够为学校、为学生服务,能产生一种成就感。


她是很用心在做这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就慢慢减少她的工作量。原来是让她兼任,她本身是数学老师,上两个班的数学,后来就让她上一个班的数学,现在呢,她只上一些科学课,慢慢减轻她的负担。在运营的模式上,我们一开始就让她独立负责,反正这个事情交给你了。


微澜志愿者的加入后,我们觉得可以发动和号召老师和学生也来做志愿者,在中午核心借阅时段来协助韦老师一起开馆,现在我们有老师、学生志愿者,还有小馆长。哪怕志愿者不来,我们也能照常开馆,基本上做到了韦老师每天都能在,另有2个志愿者老师(我们自己的老师)中午值守,还有七八个学生志愿者一起。


韦老师(右5)和7馆理事会以及大家的家人们


木口:您是说现在即使没有志愿者的参与,图书馆也能每天正常地开放?


凌校长:是的,没有志愿者,我们也每天都开馆,每天有人在工作。我统计了一下,哪怕没有志愿者,我们也可以每天借阅近两百本,有志愿者帮忙的情况下,可能能实现一天两百五六十的借阅量。


在微澜志愿者的公益精神的感召下,大家都受到了感染,所以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也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就相当于说,我们也有自己的造血功能了。


木口:7馆在实行馆东计划之后,现在是由理事会和志愿者一起参与运作,那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志愿者和学校共建图书馆的模式?


凌校长:我觉得就是一种协作模式,图书馆本来应该是学校做的一件事情,但现在变成了微澜跟我们共同打造,帮助我们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更到位,这种形式也很好。然后我们也不断去思考,衍生出我们自己的模式。


木口:理事会的参与、志愿者的入校,一开始您会有顾虑吗?


凌校长:我是一个心态比较开放的人,在微澜入驻学校之前,我已经接触过很多公益项目,感受到了公益、志愿服务带给学校的一种推动、一种改变。


当然,那时我对微澜不是非常了解,一开始有点担忧,觉得这个事情不会持续很久。因为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确实也收到社会很多关爱,但是很多来的公益,像一阵风一样,几次活动或者一两次活动之后,很快就没有后续了。


但是,反正这个工作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做的,公益能帮忙一次就一次、两次就两次,所以我没想到微澜这个项目延续性这么强。


召开第一次理事会的时候,我也参与了大部分,在其中感受到微澜志愿者的热情,他们都是很有能量的人,也确实想通过这个项目来帮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这些流动人口子女。


木口:微澜会对图书馆做一些馆藏的补充,会下架或购买一些图书,对图书的选择方面您有过考虑和担心吗?


凌校长目前来讲,我们非常信任微澜的这个操作,因为微澜引进的一些书籍,有正常的渠道,正能量,学生也爱读,我们没有发现他们在引进那些学生不适合读的书,然后他们下架的一些书,也确实是学生不适合读的,这一点我们是很信任的。


7馆看书的孩子们


微澜带来了生态的变化


木口:您现在也在微澜7馆的工作群里,每天面对这么多信息,您都会及时响应、给予支持,这些是否会给您带来工作之外的压力?


凌校长:我觉得不会。首先非常感谢微澜对我们学校的宽容、理解以及支持,其实我很多信息都被覆盖掉了,平时太忙,但是微澜的志愿者从来不会因为我们没做什么而不高兴,或者抱怨,从来没有,只会对我们给予的配合和支持表示感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关系,像燕南姐啊、张磊啊,他们经常来,我们一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亲人一般,踏实可靠的感觉。


其实学校肯定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好,但他们从来只是感谢,搞得我们很不好意思。我觉得也没有增加任何的压力,反而从中还获得了一种支持和力量。


我跟老师也说,你看看这些微澜志愿者,他们没有拿一分钱,吃的也是跟我们一样的饭菜,交通还要花很多时间,为什么他们愿意来做这些事情?因为他们有他们的价值观,他们觉得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通过阅读改变孩子的人生,这就是他们工作的意义。


我觉得志愿者的精神对我们老师也有很大的推动。现在每次发出老师志愿者报名,基本上很快就有人报名了,我们也不多,一天就2个,也不要太多人,我们也希望能持续。


以前我发动做志愿者,要不停地去呼吁,效果也不怎么样。现在我基本不用讲这些事情了,我就说非常感谢大家对微澜图书馆的支持等等,可以感受到这种公益精神在老师身上慢慢地蔓延开来。


木口:那您觉得这种互相影响,互相参与的意义是什么?


凌校长:我觉得是一种教育生态,教育生态就像一个池塘一样,各种植物都会按照自己的生物规律去自由地生长。对我们学校来讲,它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关系、师生关系、家长之间的关系,包括志愿者,比较和谐的一种发展,一种共同成长吧。


微澜志愿者的加入,解决了我们学校资源配备不足,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的情况。最主要的是,我觉得它推动了学校图书馆的专业化的建设,比如,微澜的借还操作平台非常方便,有自己独有的运作系统;第二个是推动了学生真正爱上阅读,他们比我们老师更了解孩子喜欢读一些什么书,对孩子的阅读水平确实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


孩子他天天借书,如果没有阅读的兴趣其实是很难坚持的。大家也知道,在学校还有一定的学习压力,他要在这种情况下挤出时间,就是出于自己内心的一种爱好。像我们这种打工子女学校,家庭成长环境可能相对比较薄弱,阅读是很好的提升路径,因为要提升他只有靠读书,靠老师的管理说教无法达到这种目的,只有通过真正的阅读,吸取书本上的营养,才可能真正地去改变他。


简单来说,微澜不仅是协作了图书馆,最主要是推动了学校的学生阅读往一个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真的爱上了阅读。志愿者们看到孩子们借阅量和阅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凌校长(右2)与微澜志愿者的合影

木口:微澜的志愿者他们本身有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角色,但同时也是微澜图书馆员,就像您刚刚说的他们比学校的老师更了解孩子们喜欢读什么,那您是如何看待他们这种志愿服务?


凌校长:我觉得这些志愿者的工作,也需要被学校看见。他们经常跟我说,你是来微澜图书馆最多的校长,没有之一。可能其他的微澜分馆,校长很少去,甚至不去,志愿者们也甚至还不认识哪个是校长。但是我经常去,会跟他们见见,他们会感觉他们的工作其实也是被校方看见了。甚至也有个别志愿者,从其他学校转过来的,在之前的学校服务时,可能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她后来就来我们这儿,我说我非常欢迎。


虽然做志愿者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内心意愿,但是他们的工作也是需要被看见的,做任何事情都要被看见、被肯定,同时也是需要被鼓励的。


木口:那从您自身来理解,您觉得图书馆员的作用和角色是怎样的?


凌校长:我觉得作为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借阅仅仅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我上次跟韦老师也有交流,微澜志愿者这个方面,其实可以有更大的工作范围,比如说去推动学生的阅读,怎么样让更多的学生阅读更多的书。再一个,要引导学生去读哪些书,各个年级的孩子应该怎样读,如果能够引导的话,对孩子来说精神营养会更加全面。


我觉得学生读书,阅读兴趣是一个方面,也要看有没有适合他的书。就像一个人说他不喜欢吃东西,我觉得这个不是,人的本性上他都有饥饿,他想吃东西,只是有没有找到他喜欢吃的东西。


木口:目前图书馆有往这些方面去做吗?


凌校长: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吧,因为我们也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按照我们这种学校来讲,应该有一个非常大的图书馆,有几个专门的工作人员。当然我们现在也有做读书会,就是班级读书会,还有个微澜志愿者徐晏老师,她会引导学生去做一些绘本的阅读。


微澜志愿者徐晏在7馆所在学校上绘本课


我们也会评选阅读之星,我们叫微澜之星,还有好书推荐。也有学生受到微澜志愿者精神的感染,或者他感受到了图书馆给他带来的好处,把自己珍藏起来的几十本好书都捐到学校里来,所以我们给他评了个微澜小天使。反正我们就去做这些事情,促使大家爱读书,又愿意分享。


其实阅读,它是一门课程来的,应该成为学校的课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呢,我们也还是不具备这个条件。


木口:您在20年的微澜广州年会上,有说过微澜给学校带来了生态的改变,想请您具体阐述一下这种改变是什么?


凌校长:其实这个问题我刚才有涉及到,为什么带来了生态的改变?我觉得教育跟教学是共同发生的,阅读看起来是教学的事情,其实也是教育上的事情,或者是德育方面的事情。


我觉得通过微澜的运作:第一,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了阅读,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素养;第二,让学生知道去读哪一些书,有哪些更好的阅读的书籍,丰富了课外阅读的内容,还有阅读的路径;第三,也改善了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跟学生之间关系、学生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在图书馆发现,有些学生之前是不太听话的,他经常来这以后,也渐渐地去帮忙,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听话了,我觉得图书馆给了他们成长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第四是,这种大爱的公益精神在学校的一个传承,老师愿意来做志愿者,学生愿意把自己心爱的图书捐出来分享给其他人看,也很积极地做一些图书馆小馆长,小志愿者啊,他们会很乐意地来做这件事情,就是培养了他们的一种公益精神吧。


当然从学科教学方面来讲,图书馆建立起来了,学生爱阅读了,其实对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全面推动的。如果这些环境都比较好,也就推动了学校的一个管理。比如说,以前包括我个人都认为,图书馆只要把书借出去,追求一个量上的数据,现在我们看到了,要追求一种质量,让学生真的喜欢阅读,读一些有丰富营养的书籍。这也是让我们做管理者的人,审视自己的管理,更加重视这个教训。


所以我就认为呢,还是刚才那句话,就像在池塘里自由生长的各种植物一样,大家都在成长了。包括志愿者,他来了我们这里以后,觉得7馆跟其他馆不一样,学校、老师的重视程度等等都不一样,也让他来了一次,还想来第二次,这就是大家在这共同成长,这就是我理解的一种教育生态。


凌校长参加2020年微澜广州年会


教育是慢的艺术,

要慢慢地发生作用


木口:您很重视阅读,学校目前有哪些鼓励学生阅读的措施呢?


凌校长:我们最初搞了一个“采蜜集”,要求学生记录自己每天读了哪本书,读了第几页到第几页,低年级画一些画,高年级写一些心得体会,这是我们最先搞的,现在仍然在进行,通过这种措施,激发学生爱阅读。


当时我们图书室除了微澜图书馆,还有一个机构叫做幕天公益,给我们捐了很多的书,其实我们学校不属于捐赠的对象,他们是捐赠到贫困落后山区,条件非常差的学校。他们来我们这里考察的时候,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是条件最差的学校,但是你的书放在我这里,就会是利用率最高的学校。”


他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说?我就在学生放学的时候,随便拦了一个学生,叫他拿出书包来,掏出“采蜜集”,每个学生都有,里面翻开来,上面记的密密麻麻:我每天读了哪些书、读到第几页、我的心得体会等等。他当时看了之后,觉得我们学校是很务实的,确实在推动学生阅读。


采蜜集


第二个,我们在每个班级成立图书角,由本班的学生共建书目。第三,我们拓展了非常多课外的阅读资源,图书馆资源仅仅是选读的一个部分,其实我们必读的有主题阅读,这是我们这里有的;同步阅读,是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还有快乐阅读,是教育部要求的;还有经典诵读。


当然,也会通过读书会评选阅读之星,还有好书推荐。每年4月23号世界读书日,我们就把四月份当做了读书节,会开展很多丰富的跟阅读、读书有关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来推广。


木口:每一个学校的领导者、校长的观念可能还是会有差异,您为什么会这么重视阅读呢?


凌校长:首先,从我来讲,我是一个学校的校长,我就觉得我有我自己的职责跟使命,一定要办好这个教育,让学生在这里成长,让家长能够看到学校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探索。


那么为什么相同的我们这类学校,当然我不是说贬低其他学校的意思,确实是有个别学校可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反正这个也不是教育部门所强求的,这些东西就是他自愿、自觉的东西。


要办好一个学校,办好教育,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一个良知。如果我没有这样去做,我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对不起我们的学生和家长。


如果我只是简简单单让学校产生经济效益等等,不需要做这么多的,但是我们本来就是做教育的,必须得这样去做,要不然就等于是延误下一代吧。


所以我觉得这个跟自己的思想定位很有关系,像志愿者,我可以不做这些事情,做这些事情对我个人来说没有好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志愿者做这个事情,他看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看到了工作的意义,这个是因人而异的。


木口:在课外阅读方面,会有老师或者家长存在观念上的冲突吗?觉得应该以学业为重、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就够了,会有提出异议的吗?


凌校长:从老师来讲,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但是家长,应该是存在的,说你读好课本上的书就可以啦,课外的书不要管它,还是有的。我觉得这个事情,有些东西毕竟是要慢慢地等待,慢慢地发生吧。我们目前也做不到,让每一位家长对图书馆都高度认同,我们只能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让这个面慢慢地增大,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可能开始只有百分之几,不超过百分之十,现在可能百分之二三十,这就是面的一种扩大。


木口:有想过图书馆能实现对老师阅读、教学方面的支持吗?


凌校长:老师呢,反正现在是每月读一本书,都是我给他们买的,我们会共读一个书目,许多老师会报名参加,我们有专门的读书打卡群,去年还被上海「真爱梦想」评为了“年度书友会”学校。


应该是从2020年开始读第一本书,到现在也坚持了两年的时间了。我从中也可以看得到,我们老师也不同了,以前的话,老师也是只顾教书,阅读比较少,但是现在呢,从老师的一些朋友圈分享可以感受得到,阅读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其实图书馆目前适合给老师看的书不是很多,因为我们那些比较好的关于老师的书,实用性比较强的那些书,我们也没放到图书馆去,放在行政办公室和各年级办公室。


木口:从校长您的视角,您对流动儿童这个群体有过什么样的观察,可以谈一谈您对流动儿童现状的认识和感受吗?


凌校长:我在这样的学校工作有二十年了,其实我觉得,从这种学校办学以来,这个群体虽然都是外来打工子女,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呢,学校对学费、办学规模等等没有约束,所以收费更低,主要是解决小孩子有书读的问题。所以那时很多真的是,为底层打工的人解决把孩子带到身边读书的问题。


现在呢,这个群体其实已经在发生改变了,上面控制了办学规模。控制办学规模以后,各个学校的学费就增长了,实际上来学校就读的,往往都是一些外出打工相对还算比较好的一些家庭。比如说开一个小型加工厂,或者在工厂做一些管理,或者在市场做一些买卖,最起码经济条件相对还是好一点。


真正底层打工的,现在很难把小孩带到这里来的,虽然我们感觉到家长的素质有很大的变化,实际上这却相当于是一个分流,已经把那些收入层次比较低的分出去了,他没办法在这里生存,可能很多又回到老家去了,这是整体的一个情况。


虽然有一部分家长能把小孩带过来,也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可以说有很多学生,确实是改变了自己或者家庭的命运。但也还是有很多家长,虽然把小孩子带出来了,可他们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去管,对家庭教育、成绩各个方面还不是很重视,这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难点。


可能他仅仅在这里完成了一个学业,对以后的人生或者家庭,没有太大的改变。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在这里读书、成长的孩子,去到了一些很好的学校,这个当然占一定的比例。我们上一届的微澜小馆长毕业去到周边一个很好的学校,他在年级上应该是前三来的,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例子。


但还是很实在的说法,还是有一个面的问题。有一些家长,可能家庭条件不好、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的小孩又特别的争气,这样的家庭的确是有的,但我们要看那个面的问题,像这种文化程度不高,条件不好的,绝大部分的孩子还不是太好,好的只是极少部分,当然这个没有任何数据的支撑,就是我个人的感觉吧。


木口:您如何看待图书馆教育的作用,您觉得图书馆能帮助流动儿童哪些方面?


凌校长:我觉得最主要还是提升他们的素养吧,特别是对一些价值观、三观的形成,很多方面通过说教、管理是无法得到的,要不断地去阅读,在阅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当然不是说教育没有用,主要是得靠这些浸泡式的,才能产生作用。


其实阅读、读书就像人的一种营养,你分不出哪种有用、没用,但是慢慢地,各种书籍对你自己三观的形成,或者对人格的健全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微澜图书馆这个项目,能够很好地去弥补学校与家庭的不足。因为这种孩子,首先他家庭条件比较差,就寄希望于学校,那学校又比较差怎么办,所以微澜图书馆的助力是对教育资源的一个补充。


2020年广州年会与北京年会现场连线,凌校长(右)


木口:日后您对微澜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期待吗?


凌校长:我想到的词第一个,是持续,希望能持续办下去。因为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不是很短暂的那种,它是要慢慢地发生作用。像这种项目,就是要非常持续。


第二个,是生根,除了借阅之外,我们能否和微澜共同做一个有益的探索,比如在图书方面,能不能建立一个书目体系,一二年级在这里念什么书,三四年级念什么书。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图书阅读推广的活动,引导学生真正的爱读书、读好书,可以讲就是一个生根吧,持续生根。


木口:微澜志愿者说您是一个很有公益理念的校长,您对公益这种开放、接纳的意识是怎么得来的呢?


凌校长:我们最先有一个公益合作项目叫做「真爱梦想」(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是专注于发展素养教育的5A级公募基金会,致力于青少年教育公益事业),他们那边说对我们进行资助,包括我们理事会都是不大相信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行为,它背后还是有目的在那里。


但我们从14年加入到现在,只感觉到他们就是在帮助我们,想帮我们把这个教育做得更好,推动我们学校的改变和发展。然后我们在这个项目里认识到很多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学校老师,也享受了很多资源,包括我个人也获得了很多的培训。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这么美好,是离不开这些非常有大爱,有公益精神、奉献精神的志愿者。因为我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受益者吧,所以我对这个公益资源是抱着非常开放的一个态度。


接触微澜也是,比如微澜要开研讨会、年会啊,只要我能够参加的,如果又邀请了我,我都会去。这些做公益的人,确实是不一样的,他们心地非常的善良,我们在他们身上可以获得很大的正能量。


另外,公益更能让我看到自己的一种初心,不会随波逐流,不会去追逐名利,我更加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东西,也会让自己更加有成就感吧,或者是能看到自己工作的一种意义,人生的一种价值,的确是这么想的。




END


微澜人物记者招募


微澜人物采访由微通社人物组各位记者和编辑独立进行。目前,微通社人物组也在继续进行记者招募,广州、上海、北京、苏州本地可以参与线下服务志愿者优先。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


微澜往期人物访谈: 

访谈·杨天宇 | 有时候,相比发表意见,支持别人更重要

访谈·麦开|紧握星星,献给每一个有梦想的孩子

访谈·程春华 | 一个没有上海身份证号码的上海人

余清|流动中的迷茫与找寻

访谈·盘成芬 | 在东莞,八年,快递员和社区图书馆
访谈•小瑜馆长|我愿意做一个组织者访谈·隋元丨流动儿童对社会的反哺
访谈丨跨省服务的志愿者我们的图书馆 | 访学生志愿者访谈·左樵(上) | 永远直立行走的小撮
访谈·左樵(中) |  从出走的一小撮到微澜访谈·左樵(下)| 微澜是拓荒者的乐园
访谈·王晨 | 我相信相信的力量访谈·王燕 | 我比较老派,为了工作,可以“放弃”孩子
访谈·李雅 (上)|不要把书神圣化,图书馆也不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访谈·李雅(下)|不批评原则
故事姐姐播种记|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广州红姐:51岁,我颠覆了过去的人生
温和而坚定的打破沉默|志愿者专访
性伤害|预防是最好的保护


👈扫码报名成为微澜志愿者或分馆月捐馆东



微信号 : xingongmin2007

微信公众号:微澜图书馆

新浪微博:@新公民计划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微澜图书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